還記得《駭客任務I》(The Matrix I)中那幕讓人驚悚不已的場景嗎?由好萊塢天煞孤星基努李維(Keanu Reeves)飾演的主角在吞下了紅色藥丸後,發現自己生存的世界,吃過的牛排,欣賞過的女人,所有的生活經驗竟然都只是大腦的想像,而自己的身體從出生就都被關在一座維生容器裡面,被當成生物電池供母體使用......
對我們自身存在的懷疑與思辯屬於哲學問題,但是大腦真的有這樣的功能:利用腦中儲存的資訊想像出,或者說回想出造訪過的場景或經歷過的事件;而心理學家利用這種能力,發展出了《意象訓練》(Imagery)。
比賽場上有太多不可控制的變因:拿得最順手的劍,在賽前檢查了一百遍,上場時壞\斷了;出手的時機、距離、方位都很完美,但燈就是沒亮;莫名其妙地竟然被對手慌張出手的劍刺中了......諸如此類的事一旦發生,常常會讓選手的自信大受影響,明明具備了足夠的技術與體能,也執行了合理的戰術,但就是無法得分,這樣的負回饋很容易讓選手陷入自我懷疑與猶豫的糾結,導致比完賽就像是剛被男\女朋友甩了一樣,好幾天都是一幅憤恨不平\意氣消沉的模樣。
意象訓練就是在腦中排演一回因自己完美發揮的技術與戰術而得分的交鋒,因而產生的正向回憶能從潛意識層面提高選手的自信,讓他們從容地面對接下來的比賽。對於打怪經驗較少的初心者,也能藉意象訓練來賺取經驗值,讓他們比較不會因怯場而打得荒腔走板。而且,即便身體沒有實際的動作,光用想的就能實際提升選手的運動技術喔!
1960年, L. V. Clark 設計了一個實驗,他找了144位高中男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際練習罰球組,與想像練習罰球組。實驗為期十四天,兩組受試者每天都會練投30顆的罰球,當然,一組是真的站在罰球線練投,另一組則是想像自己站在罰球線練投。實驗結束後兩組受試者又做了一次罰球測驗,相較於實驗開始前的測驗結果,實際練習組的成績進步了24%,想像練習組的成績進步了23%。
當然,除非你像《全面啟動》(Inception)中那些高手一樣擅長偷跑進別人腦內植入概念,否則要在腦中構造出一個鉅細靡遺、逼真的比賽場景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想像力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原則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靜態到動態,從單感官到多感官。每天花十分鐘,找個沒有干擾的環境進行意象訓練。我們可以從劍開始,從握把到護手到劍條到劍頭到插座,慢慢地把它想出來。經過幾次練習後,劍的影象更清楚了,我們就可以把它拿起來,感受劍的重量、揮動劍時產生的慣性、換側時用的手勁。接著我們可以拿著劍來敲、架、壓、刺另外一隻劍,分辨這些動作的聲音有何不同。一步一步地,豐富各種必要的線索與細節,直到一個身形與動作都很清楚的對手出現,這時,只要再想出個聚光燈決賽高台和三萬名觀眾就可以開打了。
值得一提的是,Woolfolk、Parrish 與 Murphy在1985年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受試者隨機分成三組:正向意象訓練組,要他們在揮桿前想像自己一桿進洞的畫面;負面意象訓練組,要他們在揮桿前想像打出去的球掠過洞口,沒進;控制組,要他們盡力打,但不需要在揮桿前想像任何畫面。結果呢?各位應該猜的到,正面意象訓練組的成績最好,其次是控制組,而負面意象訓練組的成績最差。所以進行意象訓練時,務必要讓選手體驗成功執行預設動作或戰術的感覺,才能增強自信,提升正確的運動技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