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是在甚麼時候開始感嘆、或是驚覺自己老了呢?
是第一次在熬夜狂歡起床後,全身不舒服而感到懊悔時嗎?
還是在第一次照鏡發現白髮後,拔下來再三確認無誤時嗎?
從我們出生開始,身體就在不停地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的成長與發育在青春期達到高峰,但這種高峰維持的時間就跟咖啡最適合飲用的溫度一樣,一眨眼就過了。
接著就是一場身體機能與老化的拔河比賽。
首當其衝的是大腦神經元突觸的萎縮,接著是皮膚、頭髮漸漸失去光澤,再來是肌肉分解速度加劇,骨骼密度開始下降,然後視力退化、心臟收縮能力下降、各種感官逐漸遲鈍,各種內臟的機能開始變差......
所以,各位希望自己在60、70,甚至是80歲時,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看過下面這部由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於2013年委託製作的宣傳影片,相信大家都會有一樣的想法吧!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kzVz5Aljk
根據衛服部引用的資料:『台灣人一生中之「長期照護需求時段」約為7.3年,其中男性平均 需分攤到6.4年,女性平均須分攤到8.2年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死於)意外,對自己與家人來說,生命中最後七年有可能會是一段沒有尊嚴、痛苦不堪的回憶……
難道我們在這場拔河比賽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身體日益衰敗凋零,並將週遭的家人拖進疲於照護的泥沼嗎?
身體不是因為衰退而動不了,而是因為不動所以衰退,所以抗老不用求神問卜,也不用依靠先進的醫療科技,運動就是一帖便宜又保證有效的特效藥,尤其是
肌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
✽拿啞鈴舉重?!那是年輕人的運動吧!我們這把老骨頭撐的住嗎?!
如果骨質疏鬆是因為鈣質攝取不足,那麼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多曬一些陽光當然是對症下藥,但如果身體是因為長期沒有承受外在衝擊和壓力(像是飄來飄去的太空人、長期臥床的病人,還有以坐式生活為主的現代人),身體認為骨頭"不需要"’變得更緊實堅硬,所以變成全身都軟只有肩頸硬的硬頸一族,這時光靠補充養分可能無法就解決問題了。
"負重"、"高衝擊"的肌力訓練才能讓身體為了增加骨質密度而留住鈣質。
✽拿啞鈴舉重?!那是要長肌肉的吧!我們爬山慢跑不夠嗎?
肌肉流失的速度隨年齡而正比,而醫學界認為肌肉太少(肌少症 Sarcopenia)是有致命風險的。如果不希望肌力差到爬個幾層樓就腳軟,不希望平衡感差到輕輕絆到障礙就跌倒,不希望敏捷力差到眼睜睜看著迎面而來的腳踏車卻閃不掉,我們該做那種運動?爬山慢跑之類的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肺功能,而肌力訓練可以更進一步地提升身體各方面的素質,同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銀髮族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才不會讓寶貴的肌肉像昨日東流水一樣一去不返。
肌力訓練對年長者也很重要。
✽拿啞鈴舉重?!那很容易受傷吧!我們適合嗎?
連吃飯都有可能噎到了,更何況是運動,但是不運動的風險絕對更高,所以我們應該要把重點擺在:如何降低運動風險。避免吃飯噎到,我們會細嚼慢嚥。所以為了降低運動風險,我們要先複習身體使用手冊──裡面記載了我們從嬰兒期的翻身、爬行,到幼兒期的站立、行走當中逐漸學會的體態控制技能(例如正確的脊椎、關節排列與較有效率的肌群運用方式),卻因為長期的坐姿生活和缺少運動而忘光光了──才能讓身體在安全模式下承受壓力和訓練,進而強健;再來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執行適合自己當下體能狀況的動作與強度,這樣的進步幅度也許比較緩慢,但是只有長期的改善才算真正的改善;這些肌力訓練的知識相當專門,所以最好能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不但更安全,還可以省去自己摸索的時間。
肌力訓練的受傷率其實很低的
你知道嗎?在看著這篇文章的同時,我們的肌肉和骨質可能就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樣,正在悄悄地、一點一滴地流失......
但是,只要現在開始,永遠不會來不及。
想了解更多資訊嗎?歡迎跟我們聯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