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選手提升肌力的最佳解




Q1.持續練習擊劍動作的過程中,我覺得動作越來越輕鬆了,這樣肌力就變強了吧?

跟新手比起來,老手的動作更快、更順、更有力,是因為學習新動作時, 一開始的肌力和動作效率會一起提升;隨著動作效率越來越高,肌肉們越來越擅長在“剛好的時間“出“剛好的力氣”,動作變得更快、更順、更有力,也相對地更輕鬆後,「超負荷」這個刺激肌力成長的關鍵因素就不存在了。

為了精進技術,多練習很必要,但想讓肌力突破停滯點,而持續、大量地增加技術練習,可能會變成,花了大把時間,只提升了一點點不成比例的肌力,還容易因過度、反覆使用同一部份的肌肉和關節,導致受傷。


 

所以,以擊劍動作持續提升肌力的效果,只對新手有效。






Q2.我把劍加重、腳踝手腕上掛沙包、腰上綁彈力帶,身上穿負重背心,就可以同時練習技術和肌力了吧?

我們需要射擊、射箭選手精密而穩定的控制力,如果在練習時讓四肢負重,習慣用較大的力量控劍和調整距離,那麼比賽交鋒布局時,重量減為正常了,就很容易因用力過多而產生過大的動作,在一眨眼就分勝負的擊劍比賽中,這種失誤相當致命。

我們在攻擊時,需要短跑選手的爆發力,增加軀幹的阻力可能有超負載的刺激(可惜目前沒有看到相關研究),但在腰部綁彈力帶做的長刺,和賽場上不同——我們執行的是越來越慢的長刺;穿上負重背心,會讓腳踝、膝蓋在每次著地時承受更大的衝擊。

研究(1)顯示,棒球比賽的打者,上場前揮動更重的球棒來熱身,是否能增加上場時的揮棒速度仍未有定論;但在爆發力訓練中,在跳躍前,先做幾下很重的深蹲,確實能顯著提升跳耀成績(註1)。



所以,讓四肢負重會破壞動作的精密性;在軀幹負重會大量增加下肢關節的壓力——這比較適合拿來當喚醒神經系統的賽前熱身,或是日常專項訓練的變化之一。






Q3.一場比賽下來,我需要重複數百次的長刺、變換方向、撥檔還擊,所以我應該提升肌耐力吧?

我們一步一步來回答這個問題


1.劍手A體重70公斤,盡全力可以完成一次自身體重的負重(70kg)深蹲;劍手B體重70公斤,盡全力可以完成一次兩倍體重(140kg)的負重深蹲,那麼舉重若輕的B選手移動身體時的負擔相對較小,場上的腳步會更輕快


2.劍手甲與乙,體重和肌力起始水準一樣,測試時都勉強但正確地完成了40kg*15下的深蹲;當甲繼續用40kg*15(強度60%)的模式,乙則換成55kg*4(強度90%)的模式,持續訓練3個月後,乙選手的最大肌力成績會明顯優於甲選手

這是因為:

如果肌力訓練時的負荷比較輕(研究顯示是多於15RM)(註2),大腦會徵招一群力氣較小,速度慢但耐力絕佳的紅肌出來負責,這一批紅肌舉累了就換下一批紅肌上場,所以可以用較慢、較輕的力量,輪流撐很久、很多下

一但重量超到門檻(研究顯示是少於8RM),大腦會徵招一群以力氣更大、反應更快的白肌為主將、紅肌為輔助的大軍,合力對抗大重量



所以,大腦瞬間動員肌肉的能力越強,快速移動身體時就相對輕鬆(和上述提及的動作效率相輔相成),因此最大肌力訓練(註3)更能提升擊劍選手需要的高強度耐力(註4)






Q4.那最適合擊劍專項的最大肌力訓練動作是甚麼?

上面提到,外在負荷要夠重,才會刺激大腦「盡可能地動員肌肉」,但如果在負重過程中,以不穩定的關節排列(例如肩胛骨太開、腰椎過凹、膝蓋內八、足弓塌陷),或是以雙邊負重不對稱的姿勢,持續地對抗大重量,在肌力持續提升的過程中,這些關節很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先受傷。

雖然每項運動都有獨特的技術和姿勢,但這些專項動作,都是由蹲跳、跑走、攀爬滾、推拉、丟拋,這幾個基本動作結合而成,而這些動作中,又以蹲、推、拉、爬、走的負重潛力最好,


所以,深蹲、硬舉、肩推、臥推、引體向上、推拉雪橇、負重爬走,這些能用最穩定、左右對稱的姿勢對抗大重量的訓練動作,才能長期、安全地提升最大肌力,才是適合擊劍,甚至是所有專項的最大肌力訓練動作。






結論:

就提高比賽成績而言,提升最大肌力,就像是擴充手機電池容量,電量越多,就能運行更高功能、更耗電的程式;而選手有更多的「儲備力量」,就能動的更快、更多、更從容,執行戰術的選擇也更多了。

就選手的長期發展而言,每年都培育出許多奧運選手和職業運動員的搖籃,NCAA,也認同肌力與體能的重要。它規定旗下的學生運動員,在非賽季期的訓練時數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而其中的專項訓練不得過半,就是希望這些學生運動員們,能在這段時間全面地強化自己的身體——不受傷才能持續進步


註1
活化後增益現象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註2
RM是最大反覆次數(Repetition Maximum)的縮寫。盡全力完成一下的肌力訓練重量,定義為1RM,強度是100%,以此推算,15RM的強度約為60%,2RM的強度約為95%。
註3
最大肌力訓練,是為了提升最大肌力的訓練,負荷通常落在4-8RM的區間。以最大肌力(1RM)的負荷來訓練時,選手常常會為了完成動作而以不穩定的姿勢執行,徒增風險。
註4
此處提及的高強度耐力是無氧耐力,也就是反覆執行次高強度(如方向變換、各種長刺)的能力,與馬拉松選手需要的有氧耐力不同。

參考文獻
1.揮擊加重棒球對揮棒速度、球撞擊後速度、撞擊能量 及肌肉活性之影響, 2010

留言